冬季警惕脑血管疾病 早期迹象或警示癌症

秋冬时节气温偏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全身的毛细血管会收缩,使心、脑负荷加重,从而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及形成血栓。秋冬时节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大,造成体内缺水,缺水后,血液黏稠,血流减慢,会因血容量不足造成缺血性脑中风。

2019年12月16日08:59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编者按: “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

冬季警惕脑血管疾病

秋冬时节,由于早晚气温变化大,又常有冷空气侵袭,加上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这是因为秋冬时节气温偏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全身的毛细血管会收缩,使心、脑负荷加重,从而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及形成血栓。秋冬时节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大,造成体内缺水,缺水后,血液黏稠,血流减慢,会因血容量不足造成缺血性脑中风。

老年人在气候多变的秋冬季节一定要提高警惕。要注意自我保健,加强防范措施。神经内科专家提醒,很多老人都有起夜习惯,在此一定要注意,不要起床太猛,以防血压波动太大导致晕厥,或夜间视线模糊而摔倒。切记起床要缓慢,先开灯,坐上片刻再下地。还有,用力排便会增加腹部压力,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所以排便勿用劲,排不出来不要勉强,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通便药物。另外,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脂类、糖类代谢紊乱,血液黏滞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低等,易使血栓形成,故要定期复查监测血液指标,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预防疾病的发生。

心血管病早期迹象预示癌症

美国梅奥诊所心脏病学专家研究发现,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早期迹象)与患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指心脏中的小动脉壁受到损伤,影响其扩张和限制富氧血液流动的能力。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和糖尿病是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这种功能障碍的症状包括胸痛等。虽然该病可以治疗,但难以检测出来。

研究人员对2006~2014年在梅奥诊所接受微血管内皮功能评估的488名患者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在221例确诊为功能障碍的患者中,9.5%的人在随访期间被诊断患有实体肿瘤。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冠状动脉疾病和其他因素后,得到的结果一致。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癌症之间的相关性是独立的,但在男性和有高血压、明显冠状动脉疾病、吸烟和肥胖等因素的患者中更突出。

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认为,这种异常的血管反应提醒临床医生,不仅要注意病人存在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要注意其罹患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没症状的血管病更可怕

通常我们认为,生病了肯定会通过各种症状表现出来。比如,感冒了会打喷嚏,肠胃炎会恶心呕吐,心绞痛会胸部疼痛……但有些疾病的表现很“沉默”,一旦爆发,就像喷涌而出的火山,比有症状的疾病后果更严重。因此,对这类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疾病要提高警惕,绝不能掉以轻心。

适应性高血压。正常情况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时会因脑血管痉挛,而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不适表现。但适应性高血压就像“温水煮青蛙”,血压升高速度缓慢,由轻度到中度再到重度,患者逐渐适应了这种升高,即使血压升到很高,也感觉不到疾病的存在。临床中,这类高血压占一半以上,且以青少年及老年人居多。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对付这个“静悄悄的杀手”,会出现严重后果,比如眼底出血、肾动脉硬化、脑血管破裂,最终引起高血压眼病、高血压肾病,以及脑卒中等并发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有以下几种情况的人日常需要监测血压:有高血压家族史、上了年纪、长期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生活不规律者。如果已确诊为高血压患者,更要经常测量血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波动。血压高不好,血压过低也不能忽视,都要及时进行调理。

无症状性房颤。房颤发病时心房会不规则乱跳、全身供血不足,大多数人反应较明显,会出现心慌、胸闷、乏力、晕厥和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有些人表现出是这次发作有症状,下次又似乎不明显,甚至有人完全没有症状的情况,极易被忽视,进而引起心衰,表现为喘不上气、躺不平、脚肿等,严重者可能造成致残性的脑梗。

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房颤被称作无症状性房颤,它比有症状的房颤更危险,因为无症状就不会及时治疗,所以发生中风或心衰的可能性更大。不少患者是发生脑梗后才发现有房颤,但严重后果已经造成,一些患者甚至可能因此逝世。

心电图和心脏彩超作为经济又高效的临床诊疗检查手段,是确诊房颤的重要检查项目。已确诊为房颤的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医学诊治;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考虑药物或非药物复律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抗栓治疗,约80%的房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对已有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控制,也可以预防相当一部分的房颤发作。

慢性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防抑郁

人一上年纪,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就容易找上门。身体不适已经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负担,很多人此时性格也会大变, 成为家人眼中的“怪人”。其实,很多人存在抑郁等心理问题,都是慢性病在作怪。调查显示,脑卒中后患者抑郁比例为30%~64%;心肌梗患者中,45%伴有抑郁。

心理学专家表示,有些心脑血管病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发展至精神疾病,常在两个特殊阶段,一是刚意识到自己身体出了问题,二是在治疗和康复期。之所以在这两个阶段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患者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没病时可以毫无顾忌地做任何事,一旦患病,干什么都放不开手脚,看到自己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健康又出了问题,心理上就会产生巨大落差,容易导致心理动荡。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常被躯体症状所掩盖,需要患者的家属及朋友引起极大关注。早期发现、正确诊断,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例如,与单纯心理疾病患者相比,冠心病伴发心理问题的人,要让其遵从心内科医生的建议,科学饮食、运动、睡眠、服药。通过调节这些方面,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后,对解决心理问题有很大帮助。

不过,一旦出现一些信号,就要适当用药来对抗心理疾病。如患者抑郁持续两周以上,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或者患者焦虑情绪影响生活和工作,持续6个月左右等,就要带其到精神科就医。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并发精神疾病,大的用药原则与单纯精神病患者一样。已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时不妨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发现老人脾气突然变怪,也不能掉以轻心,有些慢性疾病会让他们易怒暴躁,作为儿女必须要了解。比如血糖升高会引起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影响B族维生素的吸收,甚至导致人体内B族维生素缺乏。当老人缺乏B族维生素时,就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出现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等现象。因此,脾气突然变坏,要及时检测血糖水平。即便血糖不高,有些老人也会因缺乏B族维生素而影响情绪。比如吃的食物过于精细,或经常喝酒,都会干扰维生素B1的吸收。此外,若是患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脾气改变,性格变得孤僻、胆小、情绪不稳、喜怒无常,同时有头痛、头晕、四肢麻木等症状出现,就要考虑是不是老年期神经症。老年期神经症常表现出抑郁、焦虑,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人民健康网综合自生命时报、西安晚报)


  • 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