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丸

中成药橘红丸中的化橘红理气调中、燥湿化痰,《药品化义》云:“(橘红)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以化州橘红功效最佳,故以化橘红为名;浙贝母擅清化热痰,降泄肺气,又有散结消痈之功,二者共为君。

时间:2021-11-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朋友来电话咨询,说自己咳嗽很长时间了,吃点什么药好?经询问得知,其症状为咳嗽有痰,痰较黏稠,有时是黄色的,有时是白色的;咳出来会感觉舒服一点儿,但待会儿又感到喉咙有痰,有时痰不好咳出;因连续咳嗽,咳得胸口都有些痛了,晚上也不能安稳地睡觉。经辨证分析,我认为他这种情况是肺中有火有痰,推荐他吃橘红丸试试。

两天后,朋友来电话说痰已经少了很多,晚上也睡得安稳了。我告诉他再服橘红丸两三天就会彻底痊愈,平时不要吃辣椒、鱼虾等物。

药方来源

橘红丸由明代龚信《古今医鉴》里记载的“清金降火汤”化裁而来,原文如下:“(清金降火汤)泻肺胃中之火,火降则痰消嗽止。陈皮(一钱五分)、半夏(泡,一钱)、茯苓(一钱)、桔梗(一钱)、枳壳(麸炒,一钱)、贝母(去心,一钱)、前胡(一钱)、杏仁(去皮尖,一钱半)、黄芩(炒,一钱)、石膏(一钱)、瓜蒌仁(一钱)、甘草(炙,三分),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远临卧服。”

中成药橘红丸由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炒紫苏子、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组成。在《古今医鉴》原方的基础上减了枳壳、前胡、黄芩,加了化橘红、炒紫苏子、紫菀、款冬花、地黄、麦冬,原方中的瓜蒌仁更换为了瓜蒌皮。

组方功效

中成药橘红丸中的化橘红理气调中、燥湿化痰,《药品化义》云:“(橘红)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以化州橘红功效最佳,故以化橘红为名;浙贝母擅清化热痰,降泄肺气,又有散结消痈之功,二者共为君。陈皮、半夏、茯苓合用取“二陈汤”之意,既能燥湿化痰,又能健脾理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气健运则痰无由生。石膏清肺中实火,瓜蒌皮清热化痰、利气宽胸,地黄滋阴清热,麦冬清热养阴润肺,四药合用又可防痰热伤阴,加上陈、夏、苓共七味药为臣。杏仁、炒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止咳,紫菀、款冬花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五药合用可助君臣化痰止咳之功,故为佐。甘草益气化痰、调和诸药为使。

全方配伍严谨,燥润相济,宣降相因,共奏清肺、化痰、止咳之功,适用于痰热阻肺所致咳嗽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咯出,胸闷口干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镇咳、祛痰等作用,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见上述证候者。

服法禁忌

本品对于风寒感冒咳嗽初起,或咳痰清稀,以及干咳无痰的患者不适合服用。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不能吃辛辣、海鲜、肥甘油腻等加重痰热的食物。

橘红丸剂型较多,除大蜜丸外,还有片剂、胶囊剂及颗粒剂等。大蜜丸常用剂量为一次2丸(每丸重6克),一日2次;片剂一次6片,一日2次。其他剂型按照说明书服用即可。


  • 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