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的状态,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都可能是引发心衰的重要原因。
时间:2021-11-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专家简介:毛静远,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初冬已至,天气转凉,平时看似病情平稳的心衰(心力衰竭)患者,很容易在季节交替及寒凉时节出现病情加重或者恶化,甚至还会面临生命危险,所以咱们今天就一起来聊聊中医药防治心衰这个话题。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的状态,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都可能是引发心衰的重要原因。天气转凉时容易诱发心衰。当寒凉来袭,血管明显收缩,会导致一些看似平常的慢性心血管疾病突然恶化,比如平时比较稳定的血压,在寒凉刺激下往往有所增高;平时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反复发作,甚至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等危急重症。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病情加重,合并外感风寒或出现感染的情况,就会大大增加心衰的发病风险。
心衰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为预警信号:一走路或稍干点儿活就很疲劳,精力不如以前;一活动就气短,甚至喘息;处于平卧位会咳嗽咳痰;食欲不振;下肢水肿。如果出现以上情况,需高度怀疑心衰加重。
严重心衰可突发呼吸困难、严重气短、吐泡沫样痰、面色青紫、不能平卧或端坐呼吸等症状。心衰可导致运动耐力的下降,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又因其再住院率高,病死率高,可直接影响患者寿命。
心衰患者首先要远离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因素,注意保暖,外出时戴围巾、口罩、帽子等,以减少冷空气的刺激。注意休息,保持足够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以减轻心脏负荷。注意饮食,少吃油腻高脂的食物,控制盐的摄入量。心衰患者要定期去医院随访,如果发现问题或出现明显不适,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坚持合理用药。
顺时而为心衰诱因要防避
心衰的发生多是由于各种心系疾病迁延不愈,耗损人体正气,导致机体之气血阴阳俱亏。在此基础上,外邪侵袭、寒温不适、劳累过度、情志刺激、饮食不节等原因均可诱发或加重心衰,导致出现喘憋、心悸、水肿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引起严重后果。知晓这些常见诱因后,患者应针对性进行预防。
首先,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科学用药,规律复查,阻止或延缓心肌损害。
其次,要根据四时节气及昼夜转换的变化,随时调整起居作息、运动锻炼、饮食用膳等习惯。尤其注意防风避寒,随时添减衣物,预防呼吸道感染。
寒凉节气养生要顾护阳气,不要吃过凉的食物。补阳还可常晒后背,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自然界的太阳光是最好的补品,因此在寒凉节气晒太阳也是很好的补阳方法。饮食上可根据体质和病情选温补类食材,如黄芪、人参、当归、羊肉等。而对于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损伤阳气。
平时注意劳逸适度,规律作息时间。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辛辣油腻,尽量选择口味清淡、易消化食物,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焦虑、抑郁或兴奋。保证充足睡眠,每天早睡早起。
以上行为均对预防心衰的发作或加重大有裨益。
动静结合运动康复需坚持
心衰往往病情迁延,导致患者心功能与运动耐力下降,活动能力受限,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动则阳升,运动康复是抵御寒凉、预防心衰的重要方式,但运动的形式和强度,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形式,强调形体宜动、心神宜静、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和谐、刚柔相济、富于变化的特点,利于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培育元气、平秘阴阳,坚持适当运动可达到良好的心脏康复效果。
治养结合综合防治效果好
中医药防治心衰目前已形成相对规范的药物方案(包括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等),构建了包括生活起居、精神调摄、饮食调理、形体运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三因制宜等在内的理论体系。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对心衰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管理和综合调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及心衰发展进程,提高远期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