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超声振动辅助纳米润滑技术,突破骨科手术微磨削瓶颈 ——科学家研发出降低骨骼热损伤的“智能磨刀”-

发布日期:2025-04-03 来源:Engineering前沿

在骨科手术中,骨骼的精准磨削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步骤。然而,传统磨削技术因高温、大磨削力等问题,易导致骨骼热坏死和周围神经损伤,成为困扰外科医生多年的技术瓶颈。近日,中国青岛理工大学联合多国科研团队在《机械工程前沿》发表重磅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名为“超声振动辅助纳米喷射雾冷却(U-NJMC)”的创新技术,成功将骨骼磨削力降低超75%,温度控制在26.2°C以下,为临床手术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传统技术困境:高温与视野受限的双重挑战

骨骼作为人体支撑结构,具有复杂各向异性特征,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能差异显著。传统干磨削因缺乏冷却,磨削区温度可迅速升至47°C以上,仅需1分钟便会导致骨细胞热坏死;而滴灌冷却虽能降温,但大量生理盐水会模糊手术视野,增加操作难度。此外,磨削产生的碎屑易黏附工具,进一步加剧摩擦和温升。

现有微量润滑(MQL)技术通过雾化少量润滑液冷却,虽环保却因冷却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高强度手术需求。如何在不影响视野的前提下实现高效降温,成为亟待突破的技术难题。

技术创新:超声振动+纳米颗粒的“双剑合璧”

研究团队提出的U-NJMC技术,巧妙结合了超声振动(UV)与纳米喷射雾冷却(NJMC)两大核心优势:

超声振动“减阻”:通过20 kHz高频振动,使磨削工具与骨骼周期性分离,减少接触时间,从而降低平均摩擦力。实验表明,仅超声振动即可使磨削力减少53.1%,温度下降9.6%。

纳米润滑“降温”:在生理盐水中添加20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形成纳米流体。这些颗粒通过“微轴承滚动效应”和“沉积膜润滑”机制,将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同时增强热传导效率。数据显示,纳米润滑单独使用可使磨削温度降低33.3%。

当两者协同作用时,U-NJMC展现出惊人效果:与干磨削相比,法向磨削力从5.59 N降至1.39 N(降幅75.1%),摩擦系数降低31.3%,比磨削能耗减少83%,温度稳定在26.2°C,远低于热损伤阈值。

实验验证:多维度数据彰显技术优势

研究以牛胫骨为实验对象,对比了六种磨削条件(干磨削、滴灌、超声、MQL、NJMC、U-NJMC)的性能差异:

磨削力:U-NJMC的法向力和切向力仅为传统方法的1/4,极大减轻了手术器械对骨骼的机械损伤。

温度控制:U-NJMC的磨削温度比超声单独使用低33.5%,较纳米润滑单独使用低10%,有效避免了骨细胞坏死和神经损伤风险。

能效提升:比磨削能量(单位体积材料去除能耗)降至0.42×10⁴ J/mm³,较滴灌节能72.7%,显著提升了手术效率。

临床价值:为精准骨科手术开辟新路径

该技术的突破性在于,首次将超声动力学与纳米材料特性结合,解决了传统技术中冷却与视野不可兼得的矛盾。纳米SiO₂颗粒不仅安全可生物降解,还能通过表面修饰携带药物成分,在术后持续促进骨骼修复。此外,超声振动产生的空化效应可加速碎屑排出,保持工具清洁,进一步延长器械寿命。

研究团队表示,U-NJMC已在小动物实验中验证了安全性,下一步将推动临床转化。未来,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颅骨修复、关节置换等高精度手术,为患者缩短康复周期并减少并发症风险。

展望:智能磨削时代的来临

随着生物材料与机械工程的交叉融合,骨科手术正朝着“微创化”和“智能化”迈进。U-NJMC技术的成功,不仅为骨骼加工提供了新范式,也为其他硬脆生物材料(如牙齿、人工关节)的精密处理提供了借鉴。科学家预言,结合实时温度监控与自适应参数调节的“智能磨削系统”,或将成为下一代外科器械的核心发展方向。

这项研究再次证明,基础科学的创新往往是颠覆性医疗进步的源泉。当纳米颗粒与超声波在手术台上共舞,人类距离“无损伤骨科手术”的终极目标,又近了一步。

  • 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