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心“结”:揭秘结构性心脏病的成因与治疗-

发布日期:2024-12-05 来源:中华医学会

作者:王 沙 陕西省人民医院

审核:宋宝国 陕西省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心脏,这个位于胸腔的泵血器官,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它以其精密的结构和复杂的生理功能,承载着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重任,维系着生命的延续。因此,当我们的心脏结构发生异常,即患上结构性心脏病时,生命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结构性心脏病是什么?是由什么引起的?

结构性心脏病涵盖了多种心脏结构异常,包括但不限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和心肌病等。这些疾病可能源于先天缺陷,也可能由后天因素,如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等诱发。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发育不全导致的;心脏瓣膜病则涉及瓣膜的开闭功能异常,如二尖瓣狭窄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多由风湿热、感染、先天性畸形等引起;心肌病则是心肌本身的病变,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病因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物中毒和代谢异常等有关。

图片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药物治疗:缓解症状的基石

药物治疗在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它通常无法根治疾病,但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利尿剂是常用的药物之一,通过增加尿量,帮助身体排除多余的水分和盐分,减轻心脏负担,缓解水肿和呼吸困难。抗凝药物则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特别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减少因瓣膜表面不光滑而导致的血栓形成风险。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通过调节血压、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等,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图片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外科手术:修复与重建的壮举

对于某些严重的结构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成为必要的治疗手段。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手术之一,它使用人工瓣膜替换病变的瓣膜,恢复正常的瓣膜功能,确保心脏内部血液的单向流动。尽管手术能够显著改善心脏功能,但风险较高,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对于年老体弱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来说,可能并不适合。

四、介入治疗:微创时代的革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安全性高、恢复快的特点,逐渐成为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介入治疗通过导管等微创工具,在血管内进行操作,无需开胸,极大地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

1.经导管封堵术:用于治疗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心脏中有“小孔”的先天性心脏病。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入心脏,精准定位并封闭缺损处,恢复心脏结构的完整性。

2.经皮瓣膜治疗术:如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二尖瓣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从而改善瓣膜功能。

3.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适用于主动脉瓣严重狭窄或关闭不全的患者。通过导管将人工瓣膜送至主动脉瓣位置,替换病变瓣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合高龄、高风险患者。

4.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利用导管技术,通过夹持或缝合二尖瓣叶缘,修复关闭不全的瓣膜,从而改善血液反流的情况。

图片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手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到介入治疗,每一步都凝聚着医学界的智慧与努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将有更多的治疗选择,治疗效果也将越来越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久的生命延续。

图片

  • 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