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患儿外周血miRNA-2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儿外周血miRNA-2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108例AR患儿纳入AR组,选取45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AR组患儿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4周,比较AR组患儿治疗前后miRNA-21、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总IgE(TIgE)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AR患儿治疗前后miRNA-21、EOS计数、ECP、TIgE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的相关性;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NA-21、EOS计数、ECP和TIgE对AR患儿治疗后显效的评估效能。 结果 治疗4周后, AR组显效84例(占77.78%); AR组患儿治疗前miRNA-21、ECP、TIgE及外周血EOS计数水平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 AR组患儿治疗后miRNA-2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 AR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R组患儿治疗前miRNA-21、EOS计数、ECP与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68、0.433、0.352); AR组患儿治疗后miRNA-21、EOS计数和ECP与VAS评分均无相关性。miRNA-21、ECP、EOS计数、TIgE评估AR患儿治疗后显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3、0.859、0.694、0.688, 其中miRNA-21的AUC大于ECP、EOS计数、TIgE, ECP的AUC大于EOS计数、TIgE,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EOS计数、TIgE的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NA-21联合ECP评估AR患儿治疗后显效的AUC为0.984(95%CI为0.863~0.995, P < 0.05), 诊断灵敏度为94.75%时,特异度可达90.52%。 结论 AR患儿血清miRNA-2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能一定程度反映AR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单独应用miRNA-21或联合应用ECP与miRNA-21可较好地预测AR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老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 TB)对老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方法 随机选取老年非结核患者(≥60岁)7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60岁)70例、中青年肺结核患者(21~59岁)70例分别纳入老年非结核组、老年肺结核组、中青年肺结核组,比较3组患者T-SPOT. TB、结核菌素(PPD)试验、血清结核抗体(TB-Ab)检测的阳性率。 结果 老年肺结核组、中青年肺结核组的T-SPOT. TB阳性率均高于老年非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老年肺结核组的T-SPOT. TB阳性率与中青年肺结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肺结核组的PPD阳性率低于中青年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老年肺结核组、中青年肺结核组的TB-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肺结核组中, T-SPOT. TB的阳性率高于PPD试验、TB-Ab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T-SPOT. TB在老年肺结核的诊断中作用显著,阳性率较高。
非活动性肺结核诊断及预防发病专家共识
随着全球结核病防治策略的发展,非活动性肺结核作为结核病发病高风险人群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些国家将非活动性肺结核列入结核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和治疗管理。中国没有明确非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程序,对非活动性肺结核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的观察和研究不足,没有将非活动性肺结核纳入结核病高危人群采取干预措施。为了加强对非活动性肺结核的认识,规范非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方法,制定非活动性肺结核发展成活动性肺结核的防治措施。中国防痨协会组织国内结核病防治、临床、影像学、研究等多领域的专家,撰写了《非活动性肺结核诊断及预防发病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共识》提出了非活动性肺结核的定义,诊断依据,分析了非活动性肺结核的发病风险,提出了非活动性肺结核预防发病的措施,为完善全国肺结核高危人群防治策略和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软叶针葵花粉和鱼尾葵花粉致敏患者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情况研究
目的 探讨软叶针葵花粉和鱼尾葵花粉致敏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情况。 方法 选取83例软叶针葵花粉和鱼尾葵花粉致敏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83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指标(CD63、CD203c及CD45)荧光强度,并比较观察组内不同过敏原类型、过敏原种数及UniCAP分级者的检测结果,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指标荧光强度与UniCAP分级的关系。 结果 观察组的嗜碱性粒细胞CD63、CD203c及CD45的荧光强度为(32.26±2.23)、(50.31±5.61)及(36.36±5.03), 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15±1.20)、(18.28±2.63)及(7.02±1.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内不同过敏原类型及不同过敏原种数患者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UniCAP分级5~6级者的嗜碱性粒细胞CD63、CD203c、CD45的荧光强度为(38.16±3.15)、(66.73±6.96)、(50.86±6.59),分别高于UniCAP分级3~4级者的(29.37±2.31)、(51.13±5.78)、(39.10±5.13)和UniCAP分级1~2级者的(18.68±1.76)、(29.36±3.79)、(22.32±1.93), 且UniCAP分级3~4级者高于UniCAP分级1~2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指标CD63、CD203c、CD45均与UniCAP分级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软叶针葵花粉和鱼尾葵花粉致敏患者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情况突出,且活化指标CD63、CD203c、CD45表达程度与UniCAP分级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与医学价值
本文在上一篇论文提出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模的基础上,从结构角度确定对应关系为(人的矢量)=a(人体标量)+(菌群矢量)+(线粒体矢量)+(人脑矢量),从功能角度确定对应关系为(整体的人)=a(人体主动)+(菌脑主吃)+(粒脑主吸)+(人脑主思),由此获得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新认识,即将“人”视为由1个标量和3个矢量组成的联合体,从而体现出自然界在“人类起源”过程中“先造菌、再造线粒体、后造人”的逻辑。据此可以合理解释“慢病源于肠道”“饥饿源于菌群”“吃五谷、得百病”等观点与问题,并可将慢病起源从以往关注的“人类基因致病论”推进发展为“肠道菌群基因致病在先、人类基因致病在后”的新认识,从而为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提供新思路。该模型也支持了人与共生微生物之间具有“和合”思想而非“对抗”理念的传统认识,为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以及“身心健康”提供了参考依据。
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应用指导建议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的严重损害患者社会功能的致残性脑病, 患者常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新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进入临床后, 因能同时有效治疗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损害和心境症状, 改善社会功能, 已成为一线治疗选择。齐拉西酮作为新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在临床使用中具有疗效明确、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和改善患者功能的特点, 但在临床应用中要求医生在使用方法和治疗学原理方面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在齐拉西酮临床应用中的治疗学研究和经验, 结合笔者的观点, 为广大精神科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合理的用药方法, 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
Eph_Ephrin信号通路在原发性骨肿瘤及骨癌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Eph)受体及其配体Ephrin在神经系统的轴突引导、神经祖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Eph和Ephrin的异常表达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预后以及耐药性等关系密切,参与了机体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但目前的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主要对Eph和Ephrin在原发性骨肿瘤及转移性骨肿瘤导致的骨癌疼痛(BC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1 ... 25 26 27 28 29 ... 96 > 共 96 页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专属客服·小淘

400-86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