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文献
首页 文献 临床文献
异甘草酸镁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异甘草酸镁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6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异甘草酸镁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镁离子水平、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 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异甘草酸镁能显著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及血脂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与调节性T细胞的平衡与白癜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平衡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 选取白癜风患者109例,其中进展期患者56例,稳定期患者53例,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59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受试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数量;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受试者白介素-17(IL-17)、叉头盒蛋白P3(Foxp3)水平; 采用Pearson法分析白癜风患者Th17、Treg细胞及IL-17、Foxp3的关系。 结果 对照组、稳定期组、进展期组Th17细胞含量、Th17/Treg、IL-17水平逐渐升高, Treg细胞含量、Foxp3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白癜风皮损面积的增加, Th17细胞含量、Th17/Treg、IL-17水平逐渐升高, Treg细胞含量、Foxp3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白癜风患者Th17细胞与Treg细胞、IL-17与Foxp3均呈显著负相关(r=-0.449、-0.497, P < 0.05)。 结论 Th17/Treg细胞平衡可能与白癜风的发生及临床特征有关。
替代健康饮食指数-2010评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膳食质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膳食结构差异,分析饮食模式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住院的72例冠心病(CAD)患者,按是否存在心肌损伤分为心绞痛组39例和心肌梗死组33例。对2组进行膳食结构调查; 对2组进行替代健康饮食指数-2010(AHEI-2010)评分并分层比较;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膳食结构方面危险因素。 结果 经AHEI-2010评分分层后, 2组患者膳食结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心肌梗死组不良膳食结构的患者占比高于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心肌梗死组较差膳食结构的患者占比高于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钠摄入过多是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P=0.008, OR=1.416, 95%CI为1.096~1.831)。 结论 根据AHEI-2010评分的膳食结构分层,可评价CAD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合理改善膳食结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
MITF基因在瓦登伯格综合征Ⅱ型中的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1例瓦登伯格综合征(WS)家系遗传性致病因素,以期通过遗传咨询而实现WS型耳聋的一级预防。 方法 纳入三代5名家系成员(汉族)为研究对象,详细询问病史,采集外周静脉血并抽提DNA, 采用Sanger测序对3大常见耳聋基因和瓦登伯格综合征候选基因进行全序列筛查。 结果 MITF基因截短突变c.C763T(p.R255X)在该家系内呈现基因型-表型共分离。 结论 截短突变c.C763T导致第255位精氨酸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很可能为该家系的遗传性致病因素。MITF蛋白正常功能丧失所致的单倍体剂量不足很可能为该突变的致病机制。遗传咨询、婚育指导和产前诊断技术的应用,可避免由该突变导致的后代耳聋。
变应性鼻炎患儿外周血miRNA-2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儿外周血miRNA-2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108例AR患儿纳入AR组,选取45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AR组患儿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4周,比较AR组患儿治疗前后miRNA-21、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总IgE(TIgE)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AR患儿治疗前后miRNA-21、EOS计数、ECP、TIgE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的相关性;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NA-21、EOS计数、ECP和TIgE对AR患儿治疗后显效的评估效能。 结果 治疗4周后, AR组显效84例(占77.78%); AR组患儿治疗前miRNA-21、ECP、TIgE及外周血EOS计数水平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 AR组患儿治疗后miRNA-2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 AR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R组患儿治疗前miRNA-21、EOS计数、ECP与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68、0.433、0.352); AR组患儿治疗后miRNA-21、EOS计数和ECP与VAS评分均无相关性。miRNA-21、ECP、EOS计数、TIgE评估AR患儿治疗后显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3、0.859、0.694、0.688, 其中miRNA-21的AUC大于ECP、EOS计数、TIgE, ECP的AUC大于EOS计数、TIgE,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EOS计数、TIgE的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NA-21联合ECP评估AR患儿治疗后显效的AUC为0.984(95%CI为0.863~0.995, P < 0.05), 诊断灵敏度为94.75%时,特异度可达90.52%。 结论 AR患儿血清miRNA-2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能一定程度反映AR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单独应用miRNA-21或联合应用ECP与miRNA-21可较好地预测AR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老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 TB)对老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方法 随机选取老年非结核患者(≥60岁)7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60岁)70例、中青年肺结核患者(21~59岁)70例分别纳入老年非结核组、老年肺结核组、中青年肺结核组,比较3组患者T-SPOT. TB、结核菌素(PPD)试验、血清结核抗体(TB-Ab)检测的阳性率。 结果 老年肺结核组、中青年肺结核组的T-SPOT. TB阳性率均高于老年非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老年肺结核组的T-SPOT. TB阳性率与中青年肺结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肺结核组的PPD阳性率低于中青年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老年肺结核组、中青年肺结核组的TB-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肺结核组中, T-SPOT. TB的阳性率高于PPD试验、TB-Ab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T-SPOT. TB在老年肺结核的诊断中作用显著,阳性率较高。
软叶针葵花粉和鱼尾葵花粉致敏患者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情况研究
目的 探讨软叶针葵花粉和鱼尾葵花粉致敏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情况。 方法 选取83例软叶针葵花粉和鱼尾葵花粉致敏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83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指标(CD63、CD203c及CD45)荧光强度,并比较观察组内不同过敏原类型、过敏原种数及UniCAP分级者的检测结果,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指标荧光强度与UniCAP分级的关系。 结果 观察组的嗜碱性粒细胞CD63、CD203c及CD45的荧光强度为(32.26±2.23)、(50.31±5.61)及(36.36±5.03), 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15±1.20)、(18.28±2.63)及(7.02±1.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内不同过敏原类型及不同过敏原种数患者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UniCAP分级5~6级者的嗜碱性粒细胞CD63、CD203c、CD45的荧光强度为(38.16±3.15)、(66.73±6.96)、(50.86±6.59),分别高于UniCAP分级3~4级者的(29.37±2.31)、(51.13±5.78)、(39.10±5.13)和UniCAP分级1~2级者的(18.68±1.76)、(29.36±3.79)、(22.32±1.93), 且UniCAP分级3~4级者高于UniCAP分级1~2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指标CD63、CD203c、CD45均与UniCAP分级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软叶针葵花粉和鱼尾葵花粉致敏患者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情况突出,且活化指标CD63、CD203c、CD45表达程度与UniCAP分级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 1 ... 14 15 16 17 18 ... 35 > 共 35 页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专属客服·小淘

400-86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