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文献
首页 文献 临床文献
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预后的预测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掌骨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骨愈合情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愈合良好组(n=55)和愈合不良组(n=47)。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手术固定类型、骨折原因、骨折分型、术后感染、骨折类型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骼生长因子(S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P、SGF和PDGF水平预测掌骨关节外骨折术后骨愈合不良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掌骨关节外骨折术后骨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 愈合不良组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比率高于愈合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愈合不良组BMP、SGF和PDGF水平低于愈合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MP、SGF和PDG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644和0.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BMP < 7.415 pg/mL、SGF < 85.705 ng/mL和PDGF < 5.235 ng/mL是骨关节外骨折术后骨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临床特征和BMP < 7.415 pg/mL、SGF < 85.705 ng/mL、PDGF < 5.235 ng/mL均可能引起骨关节外骨折患者术后骨愈合不良。
腰椎多靶点射频联合银质针疗法对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腰椎多靶点射频联合银质针疗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48例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射频组22例和联合组26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临床治疗有效率。记录2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组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术后1、3、6、12个月,联合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均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 结论 腰椎多靶点射频联合银质针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近期及中期疗效较好,且风险低。
3种固定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比较
目的 观察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与外固定及微创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33例接受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B组31例接受外固定架治疗,C组34例接受微创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3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3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组骨折复位情况、临床总有效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C组骨折复位情况、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与微创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较外固定治疗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骨折复位情况及临床疗效更优。
不同内固定方式联合入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效果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联合入路治疗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空心钉组),11例采用钢板或钢板加空心螺钉内固定(钢板组)。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疗效。结果20例患者骨折均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肤坏坏疽,换药1个月后愈合。患者术后未出现骨折不愈合、钢板螺钉断裂及松动。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6个月VAS评分均降低,AOFAS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术前VAS评分高于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钢板组AOFAS评分高于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均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采用空心钉或钢板固定骨折复位疗效均较好,且内固定联合入路治疗可以充分暴露骨折断端,术后疗效良好。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不同时机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形成术(PKP)后不同时机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0例老年OVCF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行PKP,观察组术后第3天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对照组术后1月使用唑来膦酸。比较2组术前、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局部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检测2组骨转换生化指标(BTMS),包括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β-CTX);记录2组椎体压缩骨折再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1、3个月,观察组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观察组腰椎及髋部BMD T值高于对照组,PINP、β-CTX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老年OVCFs患者行PKP后尽早使用唑来膦酸,可减轻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校正后凸角度,且在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方面更具优势。
3D打印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3D打印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分为2组。3D打印组(n=40)术前行3D打印,非打印组(n=38)采用常规方法,入院后均在体位复位后行PVP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 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打印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渗漏率均短于、低于非打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伤椎高度比值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3D打印辅助PVP联合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渗漏,恢复伤椎高度。
氨甲环酸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XA)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行PFNA手术的高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是否使用TXA分为对照组和TXA组,每组35例。对照组术前不使用TXA,TXA组术前使用TXA。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失血情况,并通过随访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TXA组患者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XA组输血率、输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伤口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髓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于术前静脉注射10 mg/kg TXA,可有效减少高龄患者的隐性失血并降低输血率,且不会增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安全有效。
< 1 ... 17 18 19 20 21 ... 35 > 共 35 页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专属客服·小淘

400-8676768